Life, 散文

好險天生會中文

我身邊有不少日本朋友都對學習中文充滿熱情。

就像是我們學英文或學日文那樣,這些日本朋友為了學中文也是上補習班、語言交換、買一堆教材自學,或者追看各種華語影集和電影。偶爾遇到我的時候,便會將近來自學時碰到的問題一一提問,於是,我總在這時候感覺中文其實還挺難的。

從小就開始講中文的我們,從來沒思考過中文的文法問題。就算小時候講出來的句子怪怪的,或者使用的詞彙還不恰當時,大人們也只是告訴我們,正確的說法和表現應該如何說。

我們照樣造句著,沒有去分析句子裡的什麼主詞、動詞、受詞或補語的用法,自然而然地吐出一句句話來。因為已經會講中文了,所以花了更多的時間,是在字的書寫、詞藻與形容的擴充、成語的運用和古文詩詞的瞭解,進而寫出一篇有模有樣的作文來。

然而學習外語,特別不是從小開始,就必須歸納出規則與捷徑來,不得不死記那些單字跟文法結構。

常常看著我的那些學中文的日本朋友,一個頭兩個大,就彷彿看見中學和高中學英文的自己。

「到底『了』是怎麼用、用在哪裡啊?」

比方說最常被問到的就是這類問題。

吃飯了;吃了飯;飯吃了嗎;吃過了飯沒;吃飽了;吃不了;不吃了……這些我們用得極為稀鬆平常的句子,對日本人來說可是一大難題。

於是,常常就會看見他們寫出「我吃飯了過/我吃了過飯/我還沒有吃飯了/你吃了沒飯?/吃了飽」這種一看就不太自然的句子。但突然要問我為什麼錯,希望我用文法結構去解釋時,一開始我也只能說,嗯,我們不會這樣說。

老是解釋不出了所以然來,實在有失民族尊嚴(而且還是個作家呢),為此,我還特地跑去紀伊國屋書店買了本日文版的中文文法書,私下研讀一番。但,就像是看日文文法書一樣,這些書全被施了催眠大法。這時候,我真慶幸我好險天生會中文。

「你們常說我們日文表現很曖昧,其實中文也是啊!而且你們還不像英文有動詞變化,所以怎麼表現時態更曖昧。」

確實如此。中文的動詞,本身是不會因為時態而改變的呢。

另外一個常被問到的問題是「句尾的『嗎吧呢哇耶喔啦』到底用起來的語感有何不同呢?」有些日本朋友曾經跟北京的老師學中文,最近認識台灣朋友時,就常常對台灣人在句子裡充滿一堆「嗎吧呢哇耶喔啦」的語尾詞,搞得很頭痛。

簡單的區分是可以解釋的,但老實說,語感這種東西,也不是什麼固定的文法。倘若沒有在現地住過一段時間,或者常跟當地人交流的話,確實很難感受到其不同。

我只好告訴他們:「這個呀以後再說吧,因為只是情緒性的感受喔,就算不加上啊,只要前面句子表達正確啦,也就足夠囉!」

語畢,才發現短短一句話,我就說了多少語尾的語氣詞。

其實別說日本人了,我在東京認識的一些中國大陸朋友也常忍不住笑說:「你們講話一定要這麼拖泥帶水嗎?」特別是北方人,抑揚頓挫很強烈,常開玩笑說:「台灣人講話這麼軟,好像中氣不足,沒吃飽。」惹得我常哈哈大笑,笑得肚子似乎真的就餓了起來。

我有些日本朋友真是語言天才。從來沒留學也沒上過語言學校,只是靠著自學跟看電視,就能用流利的中文和我對話。

當我知道他們看偶像劇時,居然有人是不斷按暫停鍵,取消字幕,聽寫台詞時,就深深覺得我們這種天生就會中文的人,怎能不好好珍惜,把博大精深的中文世界,研究得更徹底呢?

 

(創作於2013年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