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ife, 書評

小川系《蝸牛食堂》

料理就是祈禱|小川系《蝸牛食堂》中文版推薦序

 

小川系在二〇〇八年於日本發行的小說《蝸牛食堂》,在媒體報導、讀者的口耳相傳與書店店員的推薦下,迄今已累積了超過六十萬本以上的銷量。小川系因此也躋身為日本文壇的暢銷新人王。

喜歡吉本芭娜娜小說的讀者,應當會喜歡小川系的《蝸牛食堂》。字裡行間溢散的氣氛,有些神似。小川系的創作啓發,確實也受到吉本芭娜娜的影響。她曾在大學畢業後任職於一間雜誌社,結果,才做完第一期刊物,出版社就決定休刊,她也因此失業。那時候的她連房租也繳不出來,只好把家裡的東西清一清,只帶了一個紙箱的東西,就搬去跟男友(也是現在的老公)同居了。

男友喜歡讀書,小川系從他的書架上,開始認真讀起吉本芭娜娜、山田詠美、向田邦子和村上春樹的小說。這些小說家筆下的女性角色,都具有劃時代的個性。或許從那時候開始,小川系也思索出自己筆下希望呈現的女性角色。在這同時,她在一間建築書籍相關的書店裡打工,接觸到跟自己過去生活領域很不同的人,更觸發了她想描寫人物的契機。

《蝸牛食堂》是小川系的首部長篇小說。是一部以廚房料理為背景的飲食故事,在二〇一〇年春天改編成由柴崎幸主演的電影以後,達到閱讀本書的高潮。

透過料理,不只治癒人心,也讓自己從悲傷裡重新站起來,是這部小說最顯而易見的訊息。由於主人翁是女性的關係,讓這個故事特別吸引到了女性讀者群。然而,不只是女性而已。像是同心圓一樣,《蝸牛食堂》的讀者從女性開始,逐漸跨越世代和性別。接著,這其中嗜吃美食的讀者們,開始在現實生活裡發掘(或重拾)對烹飪的興趣。

網路上流傳起小川系《蝸牛食堂》食譜的部落格記事,將小川系筆下寫到的料理,盡可能的具體化起來。最後,小川系本人甚至也在電影上映時,出版了《蝸牛食堂食譜》料理書。

小川系本身就是個嗜吃美食又喜愛料理的女生。她曾打趣地提到,最初開啓她兒時閱讀世界的是幾本繪本。如今回想起來這些繪本,印象最深的片段,竟然都跟食物有關。比如,主人翁在最後吃起了風味絕佳的布丁之類的。

大約是懂得品嘗食物和懂得烹飪的緣故,讓小川系的筆調,亦如同爐台上慢火燉熬的料理,讀起來是如此的不慍不火,讓氣味緩緩地滲入感官,渲染出讀者的情緒。與其說是讀一部長篇小說,在我看來,更接近於枕邊的故事。一道溫柔的聲音,在你耳邊,輕輕訴說。

《蝸牛食堂》的女主角倫子,因為男友帶走她所有的財產和家當而離開,因此遭受打擊,失去說話的能力。她回到老家,經營起一間餐館,因為料理總能替別人帶來一些生命的奇蹟,因此不只拯救他人,也讓自己重建信心。

放棄了「發言權」的倫子,用語言之外的觸覺、嗅覺和視覺,這些與生俱來的感官,比語言更為直接和踏實的身體感受,重新建構起女性自我存在的意義。

「我有料理這個有力夥伴。就像食慾、性慾、和睡眠的慾望一樣,料理支撐著我的生命。」倫子曾經這麼說過。

因此,表面上這是一個料理小說,但實際上透過這間餐廳與料理,《蝸牛食堂》真正處理的是一個龐大的主題:「母與女」、「生與死」和「自我與他人」的種種對照關係。

在這個父親缺席的母系家族中,倫子、琉璃子(倫子的母親)與倫子的祖母,彼此都帶著看似迥異,實則遺傳的反抗氣質,與自己的上一代以及現實的世界拚搏。印象最深的片段之一,是倫子與琉璃子母女兩人久違的共浴。氤氳的蒸汽裡,母親琉璃子對倫子告白,宣布她罹癌的消息。始終和母親不對盤的倫子,自此才終於願意卸下心房。

另一個深刻印象的片段,是小川系花了非常大的篇幅,在寫如何肢解一隻豢養了好久,簡直已經成為家族成員的豬「愛瑪仕」的過程。最後,又巨細靡遺地寫出用這隻豬,料理成各種食物的結果。原來,肢解愛瑪仕的每一個步驟,也是倫子拆解母女關係,重新審視彼此的過程。愛瑪仕消失了,母親消失了,透過舌尖穿越記憶,留在自己的身體裡的,究竟會是什麼?

「料理就是祈禱本身。」倫子在最後這麼思考著。

每一道上桌的菜色,無論多麼的精緻,都是從無到有,也將從有到無。然而,那些吃進肚子裡的,總有一部分會轉化成讓我們成長與生存下去的力量。

於是,從無到有,從有到無,明白了料理就是人生悲歡離合的寫照時,也就會懂得在餐桌上的感謝與祈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