迷路中,尋找新生的方向
每當窪美澄有新作問世之際,我總在尚未翻閱內容前,就已經被她的書名給深深吸引。說是吸引,站在作家的角度來看,或許羨慕的成分更多。羨慕她總能想到一個不流俗、盈滿詩意且饒富想像力的好書名。彷彿把一個小說家,想要透過故事傳遞的概念,或者情節人物的特質,全濃縮成了一句魅惑的密語,邀請讀者不自覺地深入探尋。
《迷途鯨魚眼中的黃昏》是我所閱讀窪美澄的第二本書。延續著出道之作《不中用的我仰望天空》令人感到滄桑且低迴的書名,這本書同樣也從封面開始就已經勾起我的好奇。簡簡單單的幾個字,盡是意味深長的伏筆。
翻讀起這本小說的原文版時,記得是個聖誕夜即將到來的隆冬傍晚。我和朋友相約澀谷,在等候對方到來前,隨意坐進了一間速食店裡消磨時間。窗外俯瞰的視野,是節慶中佈置得雪銀絢麗的街道;身後促狹的店內,則是鼎沸的青春笑語。在這樣一個過度的時間裡,空氣中充斥著等不及歡慶的躁動,恐怕是不適合閱讀文學作品的吧。然而,當我翻開這本書,僅僅只是閱讀起前兩頁時,便忽然感到自己迅速被拉進了另一個時空。明明是與我無關的一切,卻在推展的情節與主人翁的內心自白中,發現自己已無法置身事外。
一個窪美澄建立的虛構世界,卻是如此的現實逼人。
對我來說,窪美澄小說的語言敘述,正是擁有著如此的魅力。夾帶著一股安定人心,得以平撫浮躁的療癒性。因此,在這樣不疾不徐的行進中,我們得以緩緩地深入每一個小說人物的內心世界。跟著憂傷,跟著喜悅;一起失落,一起救贖。
《迷途鯨魚眼中的黃昏》採用的仍是窪美澄擅長的「獨立短篇連作」寫作手法。小說以四個獨立短篇構成,四篇故事裡有相通的人物,組合起來便建構出這些人的全貌,以及全書的世界觀。許多時候,讀者會和小說裡的人物一樣,對某些角色的思想行徑感到困惑甚至不滿,但透過相互扣合的短篇中,不同觀點的交織描寫,我們明白了其生長背後,心中也就有了如得其情的包容與釋懷。窪美澄的小說,特別習慣把小說人物從小到大的成長背景交代清楚,因此這些虛構人物便有了更具象立體的存在感。
四篇迥異的故事各有主軸,人物卻都浮現著相通的困境。那就是幾乎每一個人都背負著巨大的壓力。無論身於什麼樣的背景,他們都在面臨著生命中的一場掙扎,迷惘著每一個明天。他們為了生存在這個世界,背負著不自覺的壓力,直到終於逼近爆炸的臨界點,才開始思考下一步該往哪裡去。
每一個人,都在迷途上。迷途的鯨魚,原來,泅泳在每一個人的心裡。
以為是站在岸邊觀看迷途的鯨魚,看著看著才發現,擱淺的是自己。
然而,值得安慰的是他們都在生命的迷途上,遇見了某個伸手相助的貴人。未來是否將會改變並不清楚,但至少,他們最終已不放棄在掙扎之中,等待一次新生的可能性。
我喜歡窪美澄透過她細膩的女性筆觸,在描寫性愛時,陳述複雜的心理情緒。此外,在這部作品或其他小說裡,她似乎對女性分娩的場景多有描述。讓人感覺雖然在她的作品裡總有對生命茫然的角色,但故事中傳遞出新生/重生的力量也是她所在意的。
小說的最後,窪美澄充滿隱喻地間接建立了一個無血緣的多元家庭,讓這些迷途的人們離開了家,卻又回了家,是最令我咀嚼再三的段落。
在我心目中,窪美澄是個喜歡結交朋友,作風海派,且樂於照顧他人的姊姊的存在。她幾次邀約我和日本藝文圈朋友一起用餐,或者到她家裡深夜徹談。後來,我們還一起到臺北,參加了台日作家座談。因為這些私下交流的場合,讓我看見她對於創作的熱忱,充滿了巨大的抱負與能量。
她經常轉貼我在推特上關於台灣的貼文,看得出來很喜歡台灣。甚至第一次的海外旅遊,就獻給了台灣。如果有更多的台灣讀者喜歡了她的作品,我想,她一定會很開心的。如同每一次忘懷地笑起來時,還是像個高校女生般的模樣。
- 創作日:2014年7月
- 原刊載於中文版推薦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