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一本讀懂夏目漱石》推薦序
月色真美麗
十多年前還是大學生的我,第一次到日本遊玩時,當時的台北和東京,無論在有形的城市建設或無形的氣氛節奏上,比起現在來說都有著更顯著的差距。
初來乍到一座國際級的一線大都會,那些新奇的初體驗,在內心的小宇宙,撞擊出不少火光。在那些震撼的爆裂中,迄今回想起來仍是腦海中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,並非是都心高樓眺望的炫亮夜景,也不是萬頭攢動的澀谷十字路口,或者古色古香的神社廟宇;印象最深刻的事,是當年從皮夾中抽出來的日本千圓鈔票,上面印刷的人物竟是一位文學家。他的名字叫做夏目漱石。
那或許是我第一次與夏目漱石的接觸。在我對日本的了解尚僅止於日劇而已,連剛被引進台灣書市的村上春樹和吉本芭娜娜,都還未仔細翻閱過的年代。
一九八四年發行的日幣千圓紙鈔,俗稱「夏目漱石版」,一直到二〇〇四年才更換為野口英世。同時期的台灣,新台幣上的圖樣只有政治人物的肖像。至於小說也好散文或新詩也罷,只要不是古文,在從小到大的學校課堂中,永遠都是被忽略的對象。
然而,在日本,一位小說家,原來舉足輕重的地位得以登上一個國家的鈔票。我才知道世界上與我們如此靠近的另一個民族,對待文學的態度是那麼的不同。一個文學家的圖騰,自然而然的在指尖流通著,融入日常生活裡。
許多年以後,當我踏入了日本文學的閱讀領域,開始學習日文,並且移居到東京生活時,才漸漸的理解到夏目漱石對於日本現代社會的深遠影響。
現代日語中有許多習以為常的用詞、說法或優美的譬喻,在許多日本人的心目中,最初的典故皆來自於夏目漱石。
日本直到明治年間,口頭語言和書寫語言仍處在言文不一致的分離狀態。歐風漸起,在日本推行現代化後,逐漸和中國民初一樣,認為有必要一改千百年來的傳統,朝向言文一致的「我手寫我口」之目標邁進。
許多文學家開始在作品中嘗試新的語言表現,但多數的影響仍僅止於出版或學術圈。直到小說暢銷大賣的夏目漱石出現後,其嶄新的詞彙表現和不同於古文敘述的白話口吻,影響力才真正從文壇擴及到普羅大眾。
直到如今,跟夏目漱石同時代的作家相比,他的小說依舊是當時的作品中,最容易讓現代人易讀的文體。本身精通英文的夏目漱石,對日本古典文學和中國詩詞也很有涉略。於是,在各種文化底蘊的交融中,他利用文學語言開闢出了一條新穎的路,讓日本人擁有更豐富的詞藻去準確地表現,但又不失性格中的迂迴曖昧之美。
喜好日本的朋友曾問過我,一個外國人身處異鄉,到底要如何更深入了解大和民族的纖細心思與曖昧美學?以及,如何讓他們真正佩服你,你確實是對學習日語和日本文化下過工夫的呢?我想,文豪「夏目漱石」這四個字,就是一把打開這世界的萬能鑰匙。
猜想很多來日本留學和工作的外國人,都曾有過跟我相似的經驗。倘若你跟日本人聊起閱讀,又透露希望藉由日本原文小說精煉日語能力時,對方八成都會提到夏目漱石。他們最喜歡問你的問題會是:「你知道日本人說肩膀痠疼(肩凝り)是從夏目漱石開始的嗎?」日本人相傳,肩膀痠疼使用的動詞「凝る」來自於夏目漱石。雖然事實上在以前也有使用過的例子,但將這種用法普及起來,大家普遍認定是夏目漱石作品的功勞。其他還有不少詞彙,如「新陳代謝」、「無意識」、「價值」和「浪漫」等漢字的使用,或者本來只有平假名沒有漢字的日文,如「沢山(たくさん)」和「兎に角(とにかく)」的漢語借字,也認為是夏目漱石的推波助瀾,迄今才廣為使用。
另一個更廣為人知的語法,如今仍為日本人津津樂道。特別是墜入情網的戀人們,大概沒有人沒聽過「今晚的月色真美麗!」這句話代表的就是暗示對方:「我愛你。」
典故來自於擔任英語教師的夏目漱石,曾在課堂上問學生:「誰能告訴我,英文的I LOVE YOU該怎麼翻譯?」其中一名學生興奮地舉手,用日文回答:「我愛你(私はあなたを愛しています)!」沒想到夏目漱石竟說:「不!身為日本男兒,我們不能這樣說!」學生很吃驚,詢問那麼該怎麼翻譯才對?夏目漱石回答:「(和你在一起的時候)今晚的月色真美麗!」
原來「月亮代表我的心」在日本是如此而來的。詩意美感,曖昧含蓄。夏目漱石對「I LOVE YOU」的另類翻譯,恰正點擊出日本人不同於西方人的表現和性格。這段佳話,如今仍為對心儀的人告白時,最經典的一句暗示用語。上網查詢暗示情意的關鍵字查詢,夏目漱石的這句話仍高居搜尋排行榜。
從口頭相傳到書簡信紙,如今已跨越至智慧型手機APP的年代,縱使媒介不斷地改變和進化,人們對於愛情的表現卻依然通用。這恐怕是百年前的夏目漱石,怎麼樣也想不到的吧。
除了語言的使用以外,夏目漱石文學的地緣關係也受人矚目。作品裡的故事背景,往往都能成為熱門的觀光地。例如,在《少爺》這部小說中,夏目漱石以愛媛縣的松山為舞台,如今當地特別就保留了一段取名為「少爺列車」的電車路線,重現男主角從東京來到松山時搭乘過的電車場景。
此外,小說還提到松山知名的「道後溫泉」。記得那一年,當我循著夏目漱石的腳步踏進道後溫泉的水池時,在牆壁上看見「請勿像少爺一樣在此游泳」這句話,不覺莞爾。讀過《少爺》的人,必然知道是幽默對應了故事中的橋段。
剛來日本留學時,我通學的地方是早稻田大學,如今,工作的地點恰好也在這裡。甚至過去有兩年的時間,還曾經住在這一帶。
緊鄰早稻田大學校區的喜久井町是我常路過的地方。這裡就是夏目漱石的誕生地。沿著「夏目坂」這條路一直走,不遠處就是神樂坂,也是過去他日常活動的範圍。神樂坂通上有一間創業於江戶時代的「相馬屋」文具店,看似普普通通的,可每當我經過時,即使是鐵門深鎖的公休日,仍忍不住多看一眼。這裡賣的稿紙,因為受到夏目漱石的愛用而聞名。有人曾打趣說:「要是你寫不出東西來時,不如來買這裡的稿紙寫寫看吧?也許就能像夏目漱石那樣文思泉湧。」
在我翻閱著《一本讀懂夏目漱石》這本書時,一邊看著內容,一邊回想起這些那些,我和夏目漱石的間接回憶。
真正的經典文學,我想就是這樣的。有如夏目漱石的作品一般,在時間的河中得以從一個世代潺流到下一個世代。說的對話、用的詞藻,以及走過的街,許多地方原來都藏著文學家埋下的密碼。
如果覺得大師的文學世界太過遼闊,千頭萬緒不知如何入門的話,那麼《一本讀懂夏目漱石》或許能是帶領你的導遊。就從這裡開始去認識他,然後再挑選有興趣的原著,展開一場深度的探訪。夏目漱石的文學光芒並不刺眼到難以直視,而是美麗的月色,柔情地披在天地人間,等待你的解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