『讓年輕人感到Happy Life這件事,是我永遠不會改變的經營理念。』
設樂洋(Yo Shitara),1951 年生於東京新宿區。1975年慶應義塾大學經濟學部畢業。1975年就職電通廣告公司,擔任宣傳與活動策劃製作工作,曾獲廣告電通SP賞、活動製作賞。1976年加入父親設樂悅三創設的BEAMS,並於1982年成立BEAMAS株式會社。1983年電通廣告離職,1988年正式擔任BEAMS社長職務,全面主導BEAMS相關企業。
距離原宿竹下通不遠處的明治通上有幾棟大樓,一字排開的店面,網羅了BEAMS旗下的所有品牌。幾間店面旁的辦公大樓就是BEAMS的總部。BEAMS社長設樂洋的辦公室,位於其中的某一樓層裡。踏進採光極佳的社長辦公室,窗外是原宿的天空,天空下往來穿梭的是一代比一代更潮的年輕人。設樂洋就在這個空間裡,收納起一片流行天地。
——請和我們分享為何BEAMS從一間「販賣美式生活風格」的店家開始,演變到選貨店(select shop),而如今成為引領日本時下年輕人的時尚潮牌之過程?
「在我那個年代,日本受到美國文化影響很大,年紀還小的我,理想生活的想像就是美國影集裡的樣貌。因此,開設BEAMS第一號店時,就是以一個美國UCLA大學生的房間為藍圖,販賣一種美式風情。那時候,我還在電通上班,打造這個狹小6.5坪空間,純粹只是實現自己的興趣而已。其實,當初並沒有特別專注在賣衣服,更沒想到要變成什麼引導時尚的品牌。
創業的前兩年,限於時間和經費問題,店裡的進貨必須是賣光了,才能再去美國購買。漸漸的,無意中發現進貨的產品當中,衣服占的比例愈來愈大。從那時候BEAMS便逐漸走向以服飾為主的選貨店,也開始受到年輕朋友的歡迎。」
——如果經營選貨店,賣別人的品牌就很受到顧客歡迎的話,為何要決定創立BEAMS的原創品牌?契機和理由為何?
「1978年決定以BEAMS為名開發原創品牌,當時賣的是襯衫。原因很單純,就是在選貨、進貨的過程中,逐漸發現有許多想賣的東西,市場上不一定存在,故思考創立品牌。對我來說,BEAMS自有品牌存在的理由,就是想賣現在沒有的東西。再仔細整理的話,可以分成下列三個方向:一,賣以前有但現在沒有的衣服。透過原創品牌來『重現』那些好的東西,算是一種『復刻』加上新意;二,調整成符合日本人體型的衣服。因為許多美式衣服的尺寸畢竟不合東方人;三,為了混搭而誕生。可能在衣服的搭配過程中,發現少了一樣合適的款式,於是就去設計出適合搭配的新衣服。迄今這其實仍是BEAMS設計衣服時的部分理念。」
——早年日本並不流行選貨店,但這十年來愈來愈多的選貨店出現。同樣的產品,任何一家店都有進貨的可能。是否BEAMS也是因為有這樣的先見,故覺得擁有自創品牌,才能成為顧客心中「不被剔除」的店家?
「確實有這樣的意識。早年日本人不太容易到國外旅遊,品牌的能見度也低。如今已經不同了。現在誰都能去旅行,國外的東西很容易就能買到。所以,一間店純粹只是進舶來品來賣,被取代性就愈來愈高。如今的BEAMS在選貨和原創的比例上,已經達到各占50%程度。」
——如今茁壯成現在的BEAMS,對您而言,BEAMS最重要的核心概念為何?您本身又扮演什麼樣的角色?
「核心概念就是讓年輕人透過BEAMS,感到生活的幸福感。不管BEAMS怎麼擴張與發展,6.5坪的店面也好1千坪也好,讓年輕人感到Happy Life這件事,是我永遠不會改變的經營理念。
在這個旅遊盛行且全球化的網路時代,已經不是東西買得到或買不到的問題,而是東西(資訊)過多,不知從何下手的年代。我希望扮演的角色,是像一個過濾器的存在。把多餘的東西過濾掉,精選出真正優質的物件,讓年輕人只要走進BEAMS就能接觸到好東西。」
——這樣的BEAMS集團不只在日本擁有多數店面和員工,如今觸角也伸到台北、香港、北京和上海。從一間小店到大企業,可否談談企業與人事管理的理念?另外,您是否在意要讓海外的店面,在流行度上必須跟東京無時差?
「以前公司小,我就像是開一輛車載幾個員工一起向前衝,若想轉向,速度也能快。現在則像是駕駛一列電車,我在最前面的車廂,轉彎和變速都必須考慮後面聯結的車廂能否跟上。雖然現在不可能跟每個員工都說到話,但大家都抱著同樣的目標就能順利前行。這些年來進入BEAMS工作的年輕人,都是因為喜歡BEAMS才入社的。身為BEAMS迷,即使工作上有很多辛苦的地方,大家似乎也都能概括承受。再怎麼累,心底也會覺得『因為是BEAMS嘛!』(笑)
在流行度上,確實希望即使是海外也要跟東京同步。其實不只是海外店,日本其他城市也是如此。所幸現在網路跟物流都很發達,這部分比起以前來說,難度已大大減小。」
——雖然說要跟東京無時差,但東京的男孩對服裝的款式與顏色接受度很高,相較於台北的男生就較為保守,比如顏色的接受幅度,太鮮豔的不敢穿。您如何達到平衡?會因此調整進貨款式,或想衝撞看看大家的接受度?
「你說的沒錯。其實不只海外店,就連日本其他城市,消費者對服裝款式的反應度也不同。比如九州人能很快接受新款式,但也很快就會想換汰舊換新。東北則是很難打進新款式,可一旦讓當地人接受了,就會長賣。不同城市或國家,會因為當地人的性格而展現不同的消費方式,店家的進貨與陳列組合,因此也有所調整。不過,每間店還是會進一些不那麼保守的商品,算是一種流行的提案。總而言之,一間店在『會賣的商品』之外,也要提供『打開視野』的商品。兩者之間的比例,就交由現場的店長根據銷量報表去判斷與提案。」
——走進BEAMS辦公大樓,感覺進出的員工們從外表到內在,似乎都是很有獨特個性的人。您曾經說自己像是動物園園長,請問您怎麼去挑選進入您動物王國的品種?一群太有個性的動物聚在一起,不會互相衝突與箝制嗎?
「我喜歡找個性積極、願意向前衝的人。這種人對我來說,一定運勢很強。另外,還喜歡找有一技之長的人。可能是愛某種戶外活動之類的專長,跟服飾無關的領域。這樣的人,生活過得絕妙,與積極的個性達到平衡之後,想必也可為工作激發出新意。
至於公司裡的人,確實個性迥異。有的人是藝術性格,有的人是創造性格或文化性格。對於時尚美感,觀點也不同。然而,每個人的身上都有著BEAMS的基因。在這個共通的DNA中,我們就是一個家族。家人之間縱使有不同的主張和想法,也還是會固守著BEAMS的精神,努力在異中求同。」
【採訪後記】
穿著一身淺藍色的西裝,始終保持笑顏的設樂洋社長,辦公室裡擺了許多趣味的收藏品。回憶起BEAMS的過去,聊到台北店的種種時,他整個人都興奮起來,像個孩子一樣。訪問結束後,他又充滿好奇地問我許多私人問題。來日本幾年了?現在工作是什麼?他很專心地聆聽。也許就是永遠保有著好奇心和孩子氣,63歲的設樂洋,仍能掌舵時下年輕人的流行方向。跨越世代的更迭,把他的時尚生活態度,如品牌名BEAMS所代表的光芒之意,無遠弗屆,放射出去。
採訪・攝影/張維中|採訪協力/GQ Taiwan
採訪撰稿日:2014年5月
●原刊登於GQ BUSINES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