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完了是枝裕和導演的電影《比海還深》以後,我才驚訝地發現這部電影的名稱,出自於鄧麗君〈別離的預感〉這首歌裡的一句歌詞。
不過,我更驚訝的,其實卻是我家社長的反應。前幾天,當我問他知道這部電影嗎?他回答不知道,連是枝裕和的名字都不清楚。結果,下一句竟反問我:「為什麼片名會用鄧麗君的歌詞呢?」我震撼地說:「你怎麼這樣就知道是鄧麗君的歌!」社長一副理所當然地說:「知道啊,應該是〈別離的預感〉那首歌吧?」完全命中紅心。
六十歲出頭的社長,以前就曾提過他喜歡鄧麗君的歌,可我沒想到會是這麼專業。這讓我想起社長有一位同年齡的好友,也是日本人,比他更瘋迷鄧麗君。有幾次,我們一道出差合宿,我發現他每天睡前和早上起床刷牙時,手機放出來的歌曲都是鄧麗君。問他到底有多愛鄧麗君,他繞了個彎說:「沒有人比她更會唱了。每一首都那麼感傷,但又讓人忍不住想聽下去。」
鄧麗君在日本大紅大紫的那些年,我家社長這一代的日本長輩,當時才三十歲左右而已。他們離開校園走進職場,結婚並組家庭,脫離了二十歲世代,邁進前中年期。每個環節,都是轉折的關鍵點。於是,鄧麗君的歌在當時是流行,如今回顧起來,每一個音符都記錄著他們的青春。
社長說,鄧麗君在日本那麼紅,除了她締造出很多好歌以外,也和當時社會的背景與氣氛有密切關係。一來是她歌真的唱得好,本人的日文程度其實沒有很棒,但唱歌時的日文咬字、發音和情緒,完美到根本不覺得她是一個外國人。再來是當時日本偶像派當道,少有這樣的實力派年輕女歌手,唱這種歌謠曲類型的歌。還有,當年日本還沒有什麼足以影響國際的歌手,可鄧麗君卻已走紅華人世界,又常去日本人憧憬的巴黎,整個形象就是讓他們羨慕,覺得好國際化。
我好奇,她的歌詞裡出現大量的菸酒,而那些心境,仔細探究會發現都像是小三立場,為什麼能大受歡迎呢?社長打趣地說,那幾年是日本泡沫經濟的高峰期,上班族成天進出銀座的高級俱樂部,花錢完全不手軟。像他這樣剛結婚的男生,個性還未完全穩定,跟著公司同事去酒吧喝酒,總會在那裡認識一些小姐。有時候確實心動了,但回到現實又被打回原形,知道自己跟這些人不能有任何關係。那種微妙的距離,只能愧疚的讓女生苦守,給不了承諾的憂傷情緒,鄧麗君的歌詞都唱出來了,所以讓許多男歌迷都很心疼。
昨天,經過有樂町的一間小鋼珠,看到廣告看板才知道原來連柏青哥都有鄧麗君主題的機台。鄧麗君在日本的影響力真是無遠弗屆。若說她是永遠的台灣形象大使,我想沒有人會反對。
四十二歲的早逝,在一切都還那麼完美的當下卻戛然而止。對日本人來說,鄧麗君的一生是活在他們的世界觀裡的。
像令他們著迷的櫻花,才剛綻放不久,就已凋謝。最令人醉心的畫面不是巔峰的滿開,而是盛開後旋即墜落的櫻吹雪。一切是那麼短暫的,卻在風中傳唱成為了永恆。
- 原刊載於SENSE雜誌 張維中專欄 2017.6
延伸閱讀:中央社「追憶天使美聲鄧麗君」 https://www.cna.com.tw/project/201505_teresa_teng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