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人對日本男生的形象,大多是從日本演藝圈裡的明星而來的。
很多人都覺得日本演藝圈裡的男生很中性,甚至認為有些人俊美得像是女生。不只是明星而已,我經常聽到來過東京旅行的人,會說看見街上男生的穿著打扮時不敢恭維。
其實即使是東京的男生,自己也對於所謂好看的男生,持有不同的看法。
有些人覺得男生纖瘦的身材,才能夠穿出多層次的洋蔥式穿衣美感;有些人則不諱言東京的男生太娘,覺得像是韓國甚至亞熱帶南國台灣的男生,充滿陽光氣味的才叫帥氣。
迥異的環境與文化,影響著男人產生了不同的外在美標準。
若要追溯起男人「美的歷史」可以遠到古希臘羅馬時代。
古希臘羅馬時代的男人崇尚力與美,於是發展出了奧林匹克運動會的盛事,而羅馬征服希臘後的帝國時代,恰逢建築技術的大躍進,提升了石雕的手藝,因此留下許多以裸體男人為雕塑的藝術品。許多人都說,這些石雕記錄了當時社會的男人樣貌,但我其實也懷疑這些流傳下來的精緻藝術品,可能只是理想的投射,一種當時的男人對於美男子典型的企求。
那個時代,一名優秀的男人除了要擁有哲學知識之外,大家更在乎的是你有沒有一副健美的身軀。
每天藉由各種運動維持漂亮的身材,是一種美德。換成現代來說,你必須天天泡在健身房就對了。如果練成了肌肉猛男,肯定會變成大家的偶像。要是米其林輪胎人誕生在那個年代,應該會被供奉在萬神殿裡膜拜。
換句話說,日本傑尼斯藝人類型的男人,雖然擁有俊秀的臉孔,但僅有少年般的平板身材時,絕對不討喜。
健身房和公共浴場在當時是男人們重要的社交場合。在這裡人人都必須脫下衣服(是的,運動必須裸體),因此,想想看,在所謂「健壯才是美」的觀念中,身上沒什麼肌肉線條的男人有多麼尷尬呢?代表這個人真是墮落,完全喪失追求「美」的精神。所以,每個男孩子當然只好咬著牙,把運動場當第二個家了。
這一切都是為了追求美。
然而「美」到底是什麼?美是那麼的抽象,古希臘羅馬男人只好選擇將它實踐在身體上,這樣子不但自己看得到,他人也能欽羨。
古羅馬時代女人的地位不高,與其說是男人瞧不起女人,不如該說是男人太崇拜比自己健美的男人了。如此一來,男人會愛慕起男人也是可想而知的。同性情愛在這種環境之下既公開又私密的流動起來,他們爬過了「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斷背山」的認同階段,直接拍板定案詮釋成那是一種「接觸美的事物」的行為。全國的男人都這麼認為時,你反對,你就變成異類。
有些人聽來恐怕很難體會。其實,那只是不同的時代,對於美的價值有不同的意義和尋求。就像是中國的大唐盛世,大家視豐腴肥胖的女子才夠美,這對現代的女人來說當然也是難以接受的。
說到華人歷史,一個美好男人的外在形象,似乎很難找到類似於古希臘羅馬時代的版本。這跟中國崇尚溫文儒雅的書生,卻不重視運動有關。中國有肌肉猛男嗎?歷史上確實有一些「大力士」男人形象的存在,但是那種大力士,從來不是追求美感的,也從不被描繪成一種美。大力士只是威猛的動物性表現,跟古羅馬崇拜健美男人的原因,有很大的不同。
中國向來覺得男人的美,是一種外型的俊美,注重內在的才華洋溢和氣度瀟灑,而並非是在體格上的壯碩。這種審美價值在魏晉南北朝達到令人歎為觀止的地步。那時候因為政局不穩,刀光血影,人心惶惶的,好不容易稍微有個短暫的一統年代,知識份子感受到人生苦短,及時行樂才是實際。人人高唱快樂為主,追求感官的刺激。最重要的是每天必須將自己打扮得光鮮亮麗,跟朋友聚在一起飲酒作樂,暗地裡比美。大夥不談百姓疾苦,才懶得管哪個官員貪污,哪個官夫人又集資買某客棧的禮券呢,只閒聊無關痛癢的生活瑣事。
於是乎,美男子在這種環境下誕生了。那年代的男孩子全都愛美,為了美,普遍吃一種叫做「寒石散」的藥。這種藥吃下去,據說靈感如泉湧,全身飄飄然的,心情也愉悅,而且皮膚會變得白裡透紅,吹彈可破。可因為膚質變得敏感了,就容易發熱過敏,所以不能穿太多衣服。因此晉朝的男人只能罩一件寬鬆的絲質薄紗,那種走起路來會隨風飄揚的質感,完全搶盡女人風采。男人們愛美又愛打屁,更愛看八卦刊物。哪有八卦刊物?《世說新語》裡的〈容止〉蒐集了一群美男子紀實,其實就是八卦私生活嘛,只差沒照片而已。
其中有個故事非常爆笑,聽過保證永生難忘。有個名叫「衛玠」的男孩子從小就是帥,只要出門,便引起洛陽城一陣騷動,大家都想爭看小帥哥,有看有保庇。不像是好萊塢可愛童星長大就醜了,衛玠成年後依舊帥氣直逼天庭。有一段時間他流離失所,後來終於有人請他去城裡做官,沒想到當地人聽到大帥哥要來的這一天,簡直當作天王巨星駕到,萬人空巷。衛玠在人潮中動彈不得,沒想到,為了滿足大家的他,最後竟然被累死了。別懷疑,是真的死了。美男子被人看到死,夠荒謬了,後來還有一句成語就叫做「看殺衛玠」。美男子美到這種地步,中國歷史上恐怕沒有其他年代可以相提並論。這是將「以貌取人」發揮到極致的社會,基本上,只要你長得帥,就吃喝不盡,可以當官,史書上還會記載你。
什麼樣的男人外型才叫做美?原來,自古中外多變化。
實際上,就是在當代的台灣也一直在轉變。爸媽那個年代,形容一個長得好看的男人,最好的名詞就是瀟灑或英俊。後來,大家習慣說「帥哥」,或者有人說「美男子」。接著出現「美型男」的名稱,最近甚至乾脆省略「美」這個字,只說「型男」了。
從帥哥到型男,名詞的演化,其實象徵著大家對於美的定義愈來愈隨性,美的價值觀更加多元化。不一定真的非要長得俊秀才能稱之為魅力。只要你能塑造出一種個性,所謂的「有型」,就可能吸引眾人的注目。
不過,倘若某一天,你有型到幾乎看殺衛玠了,可得當心。
- 收錄於張維中散文集《東京開學》麥田出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