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鼻子很有「偏食」的性格。像是人會挑嘴只吃哪些東西那般,我的鼻子一直以來也會選擇性的聞不到某些味道。
那是因為從小就鼻子過敏的關係,讓我的鼻子雖然對於氣溫的冷熱變化和空氣的乾淨污濁非常敏感,但是關於嗅覺的範圍則不太寬廣。
然而,就在有限的味覺能力中,很神奇的是,卻又對聞出某些特定東西的味道很專情。無論鼻子是否處於過敏的狀態,似乎永遠不會失靈。甚至比起身邊鼻子正常的朋友來說,還更加敏銳。
在那些特定的東西之中,其中一個,就是雞蛋糕的味道。
只要有賣雞蛋糕攤位存在,通常同行的朋友都還沒見著個影子,我已經能確切地判定:「啊!有雞蛋糕!」其實我也不知道在哪裡,但是這時候,鼻子就會像是搭載GPS導航功能那樣,領著我的身體,立刻從人潮中衝鋒陷陣殺出一條路,往攤位所在地的目標前進。
從小就愛吃雞蛋糕。小時候住的地方,徒步約二十分鐘,就能抵達一座夜市。那年代還沒有捷運,若要去台北市的鬧區逛街,想搭乘永遠不知道何時會來的公車往返,是一件苦差事。於是晚上吃飽飯,媽媽若想帶我出門走走,就只能去那座夜市。夜市對我來說最大的誘因,從來不是夜市裡的小吃,也不是賣什麼玩具的店家,純粹的就是因為只要去夜市,就能吃到雞蛋糕。
到底每次跟著媽媽去夜市,去逛過哪些店家,如今都想不起來了,唯一仍有印象的就是站在雞蛋糕推車攤位前的畫面。
童年的我,對賣雞蛋糕的老闆充滿著憧憬之心。他們的動作總是非常洗鍊,一手把麵漿原料迅速而準確地注入雞蛋糕模子的烤盤中,不到幾秒鐘就完成,接著另一手旋即把鐵盤翻過來再重複同樣的動作。不管做多少次,每一格的量總是控制得剛剛好,味道也保持一樣。看著老闆把剛剛烤好的雞蛋糕,用尖錐子從鐵板中一粒粒挑出來,在我的面前堆出一座雞蛋糕山之際,就是那一晚最喜悅的事了。
雖然憧憬雞蛋糕老闆的職人精神,不過最敬佩的還是老媽。
因為偶爾去買雞蛋糕時,看見老闆準備從已經烤好放著的雞蛋糕中裝袋時,我媽就會立即開示:「老闆,不要給我們冷掉的啊,不好吃。我們等你現在剛烤好的吧!」於是我才能永遠吃到熱騰騰的雞蛋糕。
在日本也能吃到雞蛋糕,但不是常常可以。只有在神社寺廟舉辦節慶,或者夏天煙火大會的地方,聚集起臨時擺設的小吃攤位時,才會出現烤雞蛋糕的攤位。
雞蛋糕在日本也不叫雞蛋糕,稱作「Baby Castilla」,據說是起源於1921年在關西的一間攤販三島屋所取的名字,沒想到自此遍及全國。
日本的雞蛋糕,比起台灣的來說,外皮稍微更酥脆一點,體積也小一些,但不變的仍是濃濃的奶蛋香。
如今住在東京的我,只要在日本遇到慶典活動中有賣雞蛋糕的攤位,鼻子的靈敏度功力依舊不減當年。總是會準確地找到攤位,總是會忍不住的買一袋來嘗嘗。縱使只是吃幾粒過過癮也好,瞬間都有被幸福充滿的感覺。
日本朋友笑我,好像是沒長大的小孩。Baby Castilla感覺就是小嬰孩或長不大的孩子才愛吃的東西。
好吧,就算是因為愛吃,像個長不大的孩子也無妨呀。因為人一輩子的味覺標準,好吃與否,本來有一大半就是從小時候的成長過程裡,就飲食經驗中來定義的。所以,在喜歡的美食面前,說到底,我們都是沒長大的小孩。
雞蛋糕入口,濃郁的奶蛋香再次撲鼻而來。
我咀嚼的是雞蛋糕的美味,也是那些年小小身軀的我,捧著一袋雞蛋糕,總愛跟著媽媽去逛夜市的童年滋味。
●原刊載於國語日報社《中學生報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