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ife, 散文

蔦屋一二事

蔦屋書店在東京的二子玉川開了新店。比較特別的是這裡的店名不是書店,而是家電;蔦屋家電。原來是一間結合3C精品家電、雜貨與書店的複合式書店。

店很美,空間的穿透感極佳,賣的商品和進駐的專櫃超有質感,進的一些外文書籍在其他書店也很少見。比起逛書店或逛家電行而言,好像更接近走進什麼觀光景點似的目不暇給,處處充滿驚喜,一個比一個更搶戲。強調給予東京人一種理想生活的提案。

有許多歐美來的精品家電,我從未在東京的一般電器賣場見過,很是新奇。當然,價格也是懾人的。像是造型和功能都很講究的昂貴咖啡機,又美又專業,感覺買了它就是要準備開店才對。

真的有人家裡會擺上這樣的家電嗎?才這麼想著,兩個推著高級嬰兒車的貴婦,就喚來店員詢問送貨天數和有沒有別種顏色。

既然店名都已擺明了是家電而非書店,那麼書屋的氣息沒有代官山店來得濃厚,也不是太意外。可能因為整個空間交錯了許多的非書商品,視覺上就稀釋掉了書的存在感。其實,這裡的藏書還是不少的。特別是生活居家和藝術設計類型的書與雜誌特別豐富。

蔦屋無庸置疑,真是做出了一個新型態書店空間的典範。不過,有趣的是,仔細回想起來,代官山的那間店我去過了好多次,卻幾乎沒在那裡買過任何一本書或雜誌。

原因是我大部份會買的書還是文學書。蔦屋書店美雖美,書也豐富,但在文藝書種類與庫存上,還是比不上內裝單調,像圖書館的淳久堂或紀伊國屋。至於新刊雜誌,好幾次拿了想結帳,最後又放回去。因為幾本雜誌好重,還要背著逛街簡直像修行。

日本的書店採定價統一制,不管在任何一間書店,書的定價都相同。書店可以用會員卡累點的方式折抵現金,但書價本身不得打折。網路書店也一樣,除非是二手書。這個影響就是連鎖書店或通路無法憑仗其勢力要求出版社下折扣,而傳統小書店便有了生存空間。

於是,當我在蔦屋書店看到想買的書或雜誌時,最後常常卻是回到住家附近的傳統書店才買。美麗的蔦屋書店,對我來說「逛」的氣氛還是濃厚了點。況且連鎖大書店的書不差少賣幾本,還可以靠賣咖啡、賣雜貨或賣貴婦會買的家電來營運下去。而小書店,真的就是只能靠賣書才能活得下去了。

在東京的住宅區,瞥見還苦撐著的小書店時,總覺得懷舊。小時候,台北街頭也有不少個人經營的傳統小書局吧。那些非連鎖的小書局,除了賣書、賣報賣雜誌以外,還兼賣文具和少許的玩具。快逢過年時,我總愛早晚都去巷口的書局繞一繞,因為會擺出期間限定的各式鞭炮。

逛著蔦屋家電的我,竟突然回憶起了這些畫面。原來傳統的書局,早就有了複合式書店的概念嘛。

書店裡,小小的身軀,握著零用錢或紅包,在想要的東西面前躊佇,懷著花錢的罪惡感。如今想來,何必猶豫?換成現代的說法,那原來就是巷口書局老闆給我的,理想生活的提案。


  • 本文收錄於張維中2016年最新作品《東京模樣》, 10月13日原點發行
  • 張維中新書分享見面會:2016年10月29日19:00金石堂書店台北重慶南路店
    %e6%9d%b1%e4%ba%ac%e6%a8%a1%e6%a8%a3_%e7%ab%8b%e9%ab%94